【八年级中考】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真题(附答案) cyedu.org
关注后免费获得语文资源!让更多孩子受益!
参考答案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我国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中山站、泰山站、秦岭站、昆仑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由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北无极昼极夜现象,故C正确。故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南极终年积雪,气候酷寒,干燥,多烈风,没有沙尘暴和暴雨洪涝。秦岭站主体建筑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防积雪掩埋,抗大风,故A正确,CD错误;防极地动物侵袭不是秦岭站主体建筑底层架空主要目的,故B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南极距离遥远,生态脆弱。主体建筑采用在国内模块化生产、运往现场拼装的绿色建站方式,其主要目的是①节省运输时间②减少极地建筑垃圾,故A正确;缩短建站时间不是主要目的,③错误;不能缩短运输距离,④错误。故ACD错误。故选B。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在没有方向标的地图上,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确定方向,北京中轴线由钟鼓楼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延伸方向大致为南北走向,B正确。综上,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第八项世界文化遗产,北京保留、保护中轴线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发扬,反映了北京市是全国的文化中心,D正确;全国的经济中心是上海,A错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科技创新无关,B错误;北京是国际交往中心是指北京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与中轴线无关,C错误。故选D。
【答案】6. C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可知,乳畜带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地区,这里气候湿冷,适合牧草的生长,为牲畜的成长提供了饲料;且该地区城市、人口分布密集,市场需求量大,因此气候和市场是影响乳畜带分布的主要因素,C正确。综上,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充分利用了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先进的生物技术和耕作技术,①正确;生产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这是大规模机械化的结果,体现了大规模机械化优势,②正确;农作物熟制受自然条件,特别是温度的影响,与专业化生产无关,③错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使得农业专业化生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农业用地规模没有直接的关系,④错误。综上,A项的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8. A 9. D 10. D
【解析】
【8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川西民居的建筑具有斜坡顶、小青瓦、长出檐的特点,因此①图符合材料的描述,A正确。综上,BCD错误,故选A。
【9题详解】
成都世园会举行期间,成都的气温偏高,4、5月时,气温起伏波动大,天气变化快,A错误;夏季时,成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极端天气呈多发态势,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对流天气频发,这些气象灾害对绿植花卉伤害较大,B错误;4-10月成都气温较高,游览要注意防暑,C错误;成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有利于绿植花卉的生长,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绿色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展园数量多意味着植物花卉众多,众多的花卉夜间将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不符合绿色低碳理念,①错误;广泛使用节能设备,可以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也符合绿色低碳理念,②正确;展园人文底蕴深厚,反映了展园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绿色低碳理念无关,③错误;展园建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有利于节约水资源,有利于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节能且环保,符合绿色低碳理念,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1. B 12. D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曲线倾斜程度越大(即斜率越大)代表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比较1953—1964年、1964—1982年、2000—2010年、2010—2020年四段线段的斜率可知,1964-1982年的线段斜率最大,故人口的增长速度最快,B正确。综上,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我国不断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是为了保持适度的人口增长速度,减少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而产生的人口问题,①正确;提高老龄人口的平均寿命,要靠不断改善我国的医疗条件,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改善生活环境等措施,与我国人口政策无关,②错误;生育政策的调整主要为了解决人口出生率的问题,与人口分布关系不大,③错误;不断调整人口生育政策,是为了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进而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均衡发展,④正确。综上,D项的①④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图中有方向标,方向标指向北,科技馆位于教学楼的东北方向,C正确。综上,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为春分日(3月21日前后);②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④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观看直播的时间是2023年9月21日15时,故在③附近,C正确。综上,ABD错误,故选C。
【答案】15. B 16. D 17. B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50米,甲地的海拔为900米,山峰的海拔为1882米,则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882-900=982米。故选B。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乙处为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丙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选D。
【17题详解】
读图可知,泥石流发生时,①、②、③、④种逃生方向中,②逃生方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是正确的逃生方向。故选B。
【答案】18. B 19. A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成昆铁路在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山岳河谷地带的高差和适应复杂的地形地貌环境,而不得不建设众多桥梁和隧道,体现了地形是影响成昆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B正确。综上,ACD错误,故选B。
【19题详解】
成昆铁路为了满足当地老乡的需求,列车专门设置一节运输家禽牲畜的行李车厢,实行人畜分离。这样做便于家禽牲畜的运输管理,②正确;同时将车厢地面改造成带有凹槽的,确保牲畜的排泄物可以排出车外,为方便空气流通也在车厢内增加了天窗,这让车厢的环境更加卫生、整洁,①正确;增加专用车厢与提升列车运行速度无关,③错误;增加家禽牲畜的专用车厢,增加了列车设计的复杂程度,减少了人员的运输数量,加大了列车运行成本,④错误。综上,A项的①②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铁路建设中,采取“截弯取直”的方法是为了减少铁路线路的长度,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缩短通行时间,A正确;“截弯取直”的建设方式,增加了铁路修建难度,B错误;这样的建设方式与增加运输运量无关,C错误;“截弯取直”不能增加交通运输方式,D错误。综上,BCD错误,故选A。
【答案】21. C 22. A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季节随着纬度的升高,体感上感觉的温度越来越低,因此气温是划分季节的依据,C正确。综上,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状态自南向北依次为夏、春、冬,可推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的时间变化规律是入春状态由南向北时间越来越晚,因此,入春进程的方向一般是由南向北,A正确。综上,BCD错误,故选A。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乍暖还寒”的体验区包括贵州省的北部和中部、湖南省的北部和中部、湖北省的中部和东部、江西省西北部、安徽南部等地,B正确。综上,ACD错误,故选B。
【答案】24. C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新疆喀什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这里深居内陆,距海远,降水少,房屋多为平顶,因此降水是影响当地居民用平顶建筑的主要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木卡姆艺术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已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等各种艺术成分和文化意义的词语,反映了新疆维吾尔族的文化特色,D正确;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A错误;雪顿节是藏族的传统节日,B错误;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C错误。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0分)
26.
【答案】(1) ①. 鲁 ②. 黄河 ③. 黄土高原
(2)棉布、棉纱、服装等。
(3)冬小麦返青需水量大;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北方局部区域和济南气候资料图为材料,涉及我国的行政区划、地形区、农作物的分布、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太行山脉发挥的生态环境效益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甲省级行政区为山东省,简称鲁,行政中心是济南;乙河是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丙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是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小问2详解】
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产品有:棉布、棉纱、服装、棉被等。
【小问3详解】
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季正值小麦返青,作物生长对水需求量大,但此时北方地区雨季尚未开始,降水少,春旱严重;华北平原人口稠密,工厂众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
【小问4详解】
太行山脉森林覆盖率极大提高,其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明显,其环境效益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等。
27.
【答案】(1) ①. 夏季 ②. 小
(2)发展旅游业;提供建筑材料;提供工业原料等。
(3)减少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干扰;保护湿地生态;保障铁路运行安全等。
(4)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等。
(5) ①. 青稞 ②. 光照充足,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
【解析】
【分析】本大题青藏高原区域图为材料,设置五道小题,涉及青藏地区的水系、资源开发、青藏铁路、农业、生态保护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既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由祁连山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青海湖四周雪山连绵,冰川广布,青海湖补给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夏季气候高,冰雪大量融化,由此推测湖水水量最大的季节是夏季;湖畔绿茵如毯,碧波倒映着蓝天白云,由此推测湖水含沙量小。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盐湖的开发利用方向是:发展旅游业;提供建筑材料;提供工业原料等。
【小问3详解】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多采取高架桥“以桥代路”通过三江源保护区的原因是:预留迁徙通道,减少对野生动物生活的干扰,保护湿地生态;保障铁路运行安全等。
【小问4详解】
如果三江源地区冰川不断消退,湖泊沼泽不断萎缩,草场不断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将会给黄河带来的影响可能有流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等。
【小问5详解】
雅鲁藏布江谷地主要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和小麦等;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青藏地区,日照强,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因此,这里的农产品品质优良。
28.
【答案】(1) ①. 四川盆地 ②. 云贵高原 ③. 二
(2) ①. 水稻 ②. 地势平坦;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3)涵养水源,为聚落梯田提供用水;保持水土,防止滑坡泥石流等。
(4)地形多样;水热条件好,气候差异大;河湖众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方地区区域图及元阳哈尼梯田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南方地区重要地形区名称、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粮食作物、发展水田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食材丰富的原因、哈尼梯田中林区布局的合理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和对基础知识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A为四川盆地,B为云贵高原,两地属于青藏高原向北、向东的海拔约为1000-2000米的高原和盆地地区,因此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小问2详解】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广阔,地势低平,为水田农业提供了广阔的耕地;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充足,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水田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江中下游平原河湖密布,灌溉水源充足;土壤由长江及支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土层深厚,肥力较高,为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
【小问3详解】
哈尼梯田主要种植水稻,需水量大,而元阳受季风影响,降水变率大,林区具有涵养水源的能力,产生的稳定水源供应是梯田水稻丰收的保证,同时也可以为下游的聚落提供生活用水;元阳地区受季风影响大,降水集中,林区的植被可以保持水土,防止因雨水冲刷而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产生。
【小问4详解】
南方地区地形多样,有利于种植多种农作物;这里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水热条件好,气候差异大,为种植多种农作物提供了较好的气候条件;河湖众多,灌溉水源充足,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水产和热带作物产区,所以食材特别丰富。
29.
【答案】(1) ①. 上游 ②. 东
(2) ①. 成都 ②. 秦岭(山地)阻挡冬季风
(3)灌溉;航运;养殖;供水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成都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图为材料,设置了3个问题,涉及长江的概况、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气候分布及其影响因素、长江的奉献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长江分上、中、下游,湖北的宜昌是长江上、中游分界线,江西的湖口是长江中、下游分界线。由图可知,成都平原位于长江上游地区;我国自北向南四大海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长江三角洲位于江海交汇之地,濒临黄海和东海。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成都、上海两城市冬季气温较高的是成都,1月均温约8°C,主要原因是四川盆地北部东西走向的秦岭(山地)阻挡冬季风。
【小问3详解】
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向为:提供灌溉水源;提供便利的航运;长江淡水养殖;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等。
30.
【答案】(1) ①. 大西 ②. 北温带 ③. 平原 ④. 全年温和湿润
(2) ①. 地中 ②. 赞成 ③. 地中海位于板块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不赞成。板块运动地质演变漫长,难以预测结果。
(3)利于牧草生长;合理调整各种用地规模;促进农场可持续发展。
(4)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游客资源丰富。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欧洲西部的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了4个问题,涉及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农业、旅游、板块运动的影响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由图可知,图中A是大西洋,B是地中海;甲地位于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为五带中的北温带,其地形类型为平原,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由此推断甲地的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B是地中海,有人预言,该海域未来将会消失。我赞成。地中海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带,面积会不断缩小,甚至消失;不赞成,板块运动地质演变漫长,难以预测结果。
【小问3详解】
由材料可知,当④围场放牧乳牛时,②③围场关闭休养;当②③放牧乳牛时,④围场关闭休养。这样有利于牧草生长;合理调整各种用地规模;促进农场可持续发展。
【小问4详解】
由材料可知,欧洲西部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各国历史文化特色鲜明,历史名人、名城众多,人口稠密,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多,游客资源丰富;大多数国家使用欧元货币。
来源:福建点拨教育、地理课程
小学语文
初高中语文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