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材料分析类
命题特点
【设问形式】“下图示意……读图,回答……题”、“据此完成……题”等。
【考查方式】一般以图文材料为引言,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主要考查考生利用基础知识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答题思路】
1.图像判读类,重点分析图像信息。
图像判读类,需要结合所学知识,(1)读图名;(2)读图例;(3)读地理位置:根据经纬线,河流,山脉走向,重要地名;(4)不同时期的图组,读地理事物变化过程及变化趋势;(5)据设问筛选有效信息,做出判断。
2.文字材料类,重点是对文字的理解,不同信息的逻辑关系。
文字材料类试题的题干有一段或几段文字材料构成,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材料如何繁杂,都是为考查能力服务的,材料呈现的是现象,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设问来阅读文字材料。方向更具体,目标更明确,分析更具有针对性。分析文字材料时,需要做到:(1)确定信息分析方向,搁置无用信息。(2)确定与相关知识的联系方向。(3)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认识材料揭示的本质,要善于抠字眼,准确把握“题眼”即关键词语,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对于文字材料解读型的非选择题,不仅要根据要求分析材料,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还要善于归纳整理,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表述。
地理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而形象的图形来表示某种地理事物的概念和结构,或说明内容较复杂的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运动过程、分布规律和演变规律等。
地理示意图的常见判读步骤如下:
(1)读图示,明图意。通过读示意图的图名、图例、注记和已知的地理要素信息,判定示意图所表达的“意”。
(2)抓关键,挖内涵。获取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的信息,抓住关键信息,挖掘其内涵,揭示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要明确其包含了哪些地理事象,揭示了什么原理,地理事象与原理间有什么关联;判读地理过程示意图,需要抓住图中示意的环节,明确主要地理要素和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
(3)调知识,答问题。根据示意图揭示的地理事象的本质和联系,调动和运用所学基本原理、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常考的地理过程和原理示意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地理过程示意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地理关联示意图、剖面示意图等。
1.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原理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
解读该类示意图的方法是:
熟练掌握、透彻领悟地理原理
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
3.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该类图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概括地理因素分布的一般规律、成因及特点,掌握分布模式图的由来。
(2)把规律落实到具体的地理位置中。
4.地理剖面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剖面示意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现象、规律和本质。剖面图主要有地形剖面图、地质剖面图、地租剖面图、土壤剖面图、天气剖面图等,其中以地形剖面图最为常见。
典例示范
图示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同年龄段的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比例,所以非欧盟籍女性人口较男性多,A错。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约为欧盟籍女性比例的2倍,因此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误;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人口年龄主要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人口,因此劳动人口比例较大,C正确;50岁以上人口比例欧盟籍比例大于非欧盟籍人口比例,D错误。故选C。
2.欧盟地区是世界发达地区,人均收入高,消费水平高,非欧盟籍人口经济比欧盟落后,欧盟地区内非欧盟籍人口占比持续增加,会降低人均消费水平,A错误;从图中看非欧盟籍年龄集中在25-50岁,属于劳动力,年龄较轻,由于欧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严重,大量非欧盟籍劳动力迁入,可以降低欧盟地区平均年龄,减缓欧盟地区老龄化进程,B正确;欧盟地区每年GDP总量缓慢增长,非欧盟籍人口大量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短缺状况,促进经济增长,使得人均收入升高,C错误;欧盟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而且欧盟籍人口老龄化严重,需要大量劳动力,不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D错误。故选B。
尝试应用
(2017·新课标卷1)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2019·北京卷)图4是中国某机场空调耗能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第4题。
4.该机场最可能位于( )
A.黑 B.青 C.港 D.黔
(2019·厦门一模)【示意图】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韩国首尔打造水循环利用系统,欲将首尔打造成“水循环城市”。下图为韩国首尔水循环系统模式图。据此完成5~7题。
5.首尔的水循环系统中( )
A.城市出现内涝主要是X环节出现异常导致的
B.人类社会水循环量等于自然界水循环量
C.加大对浅层地下水的开采有利于保护深层地下水
D.参与人类社会水循环的水体主要来自河川
6.下列对X环节有阻碍作用的是( )
A.平整土地,疏松土壤
B.降水强度增大,持续时间加长
C.加快城市化进程
D.植树种草,提高城市绿化率
7.首尔为打造水循环城市,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实施人工降雨,以增加城市地表水可用量
B.修建蓄水池,储存多余的地表径流
C.打破水泥路面,让雨水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
D.在市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以增加蒸发量
【参考答案】
【解析】1.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该流域”而不是“湖面”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盐湖面积变化取决于该流域的蒸发和降水,蒸发量大,则水域面积减小;降水量大,则水域面积增加。题目中提到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蒸发量和降水量应一致,所以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和降水量数值差不多,约为210毫米,否则会引起盐湖面积的扩大或缩小。故选C。
2.此题需要区别理论蒸发量和实际蒸发量,理论蒸发量大小与气温关系密切,实际蒸发量与下垫面关系密切。从图中可以看出,坡面地势最高,坡度最大,下渗少,也最不利于截留地表水,地下水少,地表水向低处流走,故坡面地表水也最少,因此实际蒸发量最小;且由于该流域气候干旱,坡面没有植被生长,缺乏植物蒸腾。故选A。
3.耐旱植物只能在坡面、洪积扇和河谷三地种植,不论在哪处种植均会拦截到达盐湖的水量,破坏原有平衡,使湖水减少;由于此湖水盐度已成饱和状态(材料中有关键信息:盐度饱和),所在湖水盐度并不会增高,只能使湖面缩小。而湖水富营养化与氮磷物质相关。故选B。
4.根据图中所示,该地4~10月需要制冷且耗能大于冬季,说明夏季炎热而漫长,因此A、B错误,而11月~次年4月需要制热,说明冬半年寒冷,所以C错误,而D正确。
5.参与人类社会水循环的水体主要来自河川,但不可能将自然界的水全部用于人类社会水循环,因此人类社会的水循环量要小于自然界的水循环量,D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X环节为下渗,路面的硬化导致下渗减少,会加重内涝的程度,使内涝时间提前,但是城市内涝是降水异常和排水系统不完善综合作用造成的,A错误;浅层地下水对深层地下水有补给作用,加大浅层地下水开采会减少其对深层地下水的补给,不利于保护深层地下水,C错误。
6.加快城市化进程会增加地面硬化,从而阻碍地表水下渗,C正确;平整土地,疏松土壤和植树种草有利于增加下渗量,A、D不选;降水强度增大,降水持续时间加长,利于增加下渗量,B不选。
7.根据水循环的环节及其意义可知,通过修建蓄水池把多余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进行处理后变成水资源再利用,可以完善城市水循环,同时也可以减少城市内涝,B正确;人工降雨一般用来缓解旱情,对于增加城市地表水可用量意义不大,A错误;图中显示雨水不能直接补给深层地下水,且打破水泥路面可行性不大,C错误;在市区内大面积植树造林不符合实际情况,D错误。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