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明晰评分细则,掌握答题技巧,把会做的拿到满分 阅卷老师谈网上阅卷
高考阅卷老师谈网上阅卷及答题技巧
一、网上阅卷公平公正, 实力决定成绩
1. 评分标准的制订是非常严谨的
我们看一下评分标准是如何产生的:
①先由高考命题组给出“参考答案”;
②阅卷专家组研究试卷, 分析答案,“初定评分细则”;
③阅卷专家组“试评试卷”(“通过调阅部分学生试卷”,看试题中的学生的答案,和高考命题组给 出的“参考答案”以及“初定评分细则”相比,还有什么新的说法或者答案并进行摘录);
④阅卷专家组根据试评情况,再次分析、汇总答案,“修改”初定评分细则,形成“再定评分细则”;
⑤“集中培训”全体阅卷老师,初步熟悉“再定评分细则”;
⑥全体阅卷老师依据“再定评分细则”“试评试卷”(对于试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阅卷老师反映给 阅卷室组长, 组长会及时反映给“阅卷专家组”, 经“阅卷专家组”协商解决后及时公布, 不断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情况不断寻找新的说法或者答案,阅卷专家组进一步完善评分细则);
⑦形成最终评分标准。全体阅卷老师试评结束后, 真正的“评分细则”就形成了, 评分细则一旦形成,所有阅卷老师必须无条件地严格按照其标准批阅试卷,这样评分细则就变成了评分标准。
通过以上环节, 我们可以看出高考评分标准的制订是非常严谨的, 科学的, 合理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试题答案, 只要是规范的、合理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得分的。
由此, 我想到自己对历年来高考题答案的态度。原来一直是非常崇拜和迷信的, 虽然有时候也感觉有的极个别高考题答案也存在一定的疑问,但一想是高考答案, 是权威和专家的答案, 也就放弃了质疑。通过了解高考评分标准的制定过程我们就会明白:高考答案是高考命题组给出的参考 答案, 并不是标准答案, 更不是评分细则, 而且有些答案的说法也不是唯一的。所以,我们平时在做历年高考题时, 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认为合理但与“标准答案”不一致的答案——只要合理, 且符合地理学科规律、法则并用专业术语表达的,就应该是能得分的, 要相信自己。
1. 试评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正式网上评卷之前, 全体阅卷老师先进行“一定时间”的试评, 根据阅卷老师对评分细则的掌握情况, 这个“一定时间”可以是“半天”或是“一天”, 直至阅卷老师熟练掌握自己所阅题目的评分标准为止。
2. 试题实行双评制
网上阅卷是将考生试卷先统一编号, 然后扫描进电脑,再由阅卷系统随机分发给阅卷者判分。网上阅卷采用两人判分取其平均值的方式。如果判分相差超过“一定的分数”, 系统会将试卷发送给第三人判分。如果三阅与一阅或二阅的分数差不超过“一定的分数”, 取三阅和与之最接近的另一阅的平均值。参加判分的阅卷者不知道自己是首阅、二阅还是三阅。如果三人判分的差距都在“一定分 数”以上,该份试卷由系统自动送阅卷小组仲裁。阅卷系统还会自动、动态地统计阅卷者平均阅卷时 间、吻合指数等阅卷质量指标。其具体流程如下:
由此来看,相对于传统方式的阅卷,网上阅卷更加客观地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评分更加公平。 针对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大力宣传, 让学生清楚评分的公平性, 不要存在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比如也许阅卷老师看花眼给我个高分等等),应该通过实实在在的学习和训练, 以获取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得分能力”。
二、网上答题有技巧, 清晰明了得高分
网上阅卷, 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不是考生的试卷, 而是将考生试卷扫描后由电脑进行分割的图片。图片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到卷阅的质量和考生的成绩。影响图片清晰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电脑扫描仪的质量, 二是考生的卷面质量。就目前来讲, 高考用的电脑扫描仪均为最先进的高清晰扫描仪, 不会出现“原版”清晰而“图象”不清晰的现象, 所以考生卷面质量基本上就决定了呈现在阅卷老师面前的图片质量。因此,作为高考考生平时训练时,一定要规范自己的书写, 关注自己的卷面。
怎么在高考考场上完成一份清晰整洁的卷面呢? 关键在于平时的训练,养成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给大家提出以下建议:
⑴笔画清晰。整洁的字体,并不是要求考生刻意美化字体,把字写得有艺术性,而是要求笔画清晰, 可以理解成“一个字中笔画与笔画能分得开,不要发生笔画粘连现象”;
⑵大小适宜。可以这么说,如果答题区为方格, 应让字体规范在方格内,至少要贯满方格的 80%以上,但也不可把方格 100%贯满;
⑵字间距适中。一行当中, 字和字之间的距离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决不能发生字和字之间的笔画相连的情况,以两字间没有笔画连接为宜;
⑶行间距大于字间距。如果答题区上下面有横线, 一定要把答案控制在贴近下面横线以上, 且不要太接近上面横线;
⑷写错的地方不能乱划,应该首先将错误的答案用笔逐字或逐行画一道, 然后在错误的答案后方或空白处重新作答,但不得超出本题答题区域,这样才能保持卷面的整洁;
⑸不允许在答题区域或规定填写之外的地方乱涂乱画, 否则既可能作为是有意作标记来处理,也可能造成图像定位点污染而无法机读, 造成失分。
高考阅卷工作是神圣的,但神圣的同时也是辛苦的。因为高考阅卷工作量非常大,很多老师一天 需要批阅上千份试卷,在这种大的劳动强度下会使 90%以上的阅卷老师感到十分疲劳。可以想象对于得分点明确, 字迹清晰,卷面整洁的试卷,使阅卷者在紧张的阅卷工作时产生一种愉悦感, 阅卷者肯定会给以高分。相反,写得一团糟,让人难以辨认的字迹,会拒阅卷者于千里之外, 得分情况可想而知。也就是说, 整洁的卷面为阅卷老师提供了一个给你得高分的理由。
场下, 我与多位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交流, 均表示在高考评分标准中虽没有卷面分这一要求, 阅卷老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书写潦草而给考生扣分,但了草的卷面很容易使阅卷老师“在快速的阅卷形 式下”忽略掉考生的得分点, 同时会给阅卷老师造成不好的印象,进而导致打分偏低。
三、审题要细心,答案抓要点
通过阅卷,可以发现学生答题过程存在的诸多问题,现就最主要的两方面问题总结如下(因阅 卷的保密纪律所限,不再具体举例说明):
1、审题不清,未按要求答题
①只答一个问号,如 2011 年全国文综卷 I 第 26 题第⑴小题:“与旧金山相比,R 地的气候有何特点,并指出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很明显此题既需要答“气候特点”,又要答“影响因素”,但有一 部分考生只答了一问, 白白地丢分。
②所答非所问。如 2011 年全国文综卷 I 第 29 题第⑸小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若 1955 年选择在汉阳铁厂原址建设武汉钢铁厂,可能会对武汉的城市发展造成哪些不利影响”,明明写着只答不利影响,可就有一部分考生既答了“有利影响”,又答了“不利影响”,更有甚者,只答“有利影响”, 出力不得分,白做无用功。
“审题”,属于高考文综考查的四大基本能力之一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不全、或者信息解读错误”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不防作以下指导:
地理信息,一般有两类:一是文材料信息,二是图表信息。 对于文字材料,审题时要注意“一看四找两关注”。
“一看”,是看题目分值,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握此题大致有几个得分点;
“四找”,是一找“主语” ——确定题中主题,确定答案中“动词”或“动作”的实施者;
二找“谓语” ——把握答题详略,若是“说出”、“指出”,是简单列出答案;若是 “分析”、“说明”,则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层层推理,要求有因有果;若是“比较”,则两个对象的特征都 要表述, 或是分异同点进行阐述。
三找“定语”——锁定概念内涵外延,防止答案“跑偏”或“答非所问”;
四找“连词”——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个数?这也是考生经常丢分的原因。
“两关注”是指要特别关注文字材料中的“时间”、“地点”,特别是时间、地点的尺度与变化。地理题 目往往是在特定的时空内做文章,如果没有关注到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地理规律与原理往往无法准 确运用。
对于“图表信息”,要注意“一看二读三回归四分析”。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图表”,第一步应看“图( 表) 名”,由此定下图( 表) 的主题;第二步应仔细研读“图例”, 明确图中主要地理事象用什么来表示的; 第三步, 把“图例”回归到原图中, 此时要与图中“注记”结合, 锁定区域位置和地理要素; 第四步, 就是“分析”地理要素时间分布及其相互间的关联,并考虑可能用到的地理规律与原理。
2、答案要点不清,思维混乱。此类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表述不严谨,不运用专业术语表述;
如 2011 年文综卷第 26 题第⑶小题在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时,把大盐湖流域“降水少”,说成“下雨少”等。
②专业术语、核心概念存在错字、别字; 如气温“年际变化”写成“年季变化”等。
③表述前后矛盾,答题思路不清;
如“山脉南北纵列,位于中纬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写成“地形雨, 信风迎风坡”等。
④语言繁杂,重点不突出,空话、套话多;
如“城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写成“大气污染;住房困难;水污染;生态破坏;噪声 污染;社会秩序混乱; 交通拥挤;失业人口增多……”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 在众多的阅卷老师中, 研究生占有一定数量的比例。他们年轻,精力旺盛, 思维活跃, 阅卷非常重在看评分标准中的“答案要点”, 批卷速度可谓“神速”, 对于书写乱的, 层次不清的,重点不突出的,很容易就把知识点批漏了。
以上种种问题, 相当一部分高三学生普遍存在: 一看题, 感觉会, 意思也理解, 真正让他写出来,不一定能得分或者是得分很低。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所以说“眼高手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缺少规范的定时训练。所以, 高三考生平时必须多加强训练——动脑动笔定时, 把自己想到的用地理语言以书面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表达出来,进而培养自己“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养成运用地理专业术语答题的习惯。
记住:高考阅卷老师是“采点给分”而不是“采意给分”。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