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的成语解释 cyedu.org
道听途说的成语解释(精选13篇)
用法总结
道听途说是一个贬义词,在句子中一般是用作谓语。造句示例:
1、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
2、你这样不经查证就随便道听途说的`行为,怎么能叫人信赖呢?
3、这些未经查证的新闻,跟道听途说的谣言有什么两样。
1、这些未经查证的新闻,跟道听途说的谣言有什么两样。
2、当然,道听途说不足为据,所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在扬克利曼泰迪斯的领导下,决定核对核对动物的肥胖率是否跟人们的担忧趋势确实相符。
3、当投诉是建立在道听途说和愤怒的基础上时,合理的回复往往会点燃火花并使更多的人发表不公平的批评。
4、他对自己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不容置疑,我对他始终莫衷一是,搞得大家都无言以对、尴尬不已。
5、谣言止于智者,像这种道听途说的话,为何要相信?
6、凡事都要实事求是,可不能随便相信道听途说的话!
7、现在一些报纸的消息很不负责任,将一些道听途说的消息在上面大作文章,让人们很是迷惘
8、道听途说的谣言,让每个人都感到很困惑。
9、我们不该轻信那些道听途说来的东西,而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
10、这些人平时最喜欢道听途说,唯恐天下不乱。
11、你这样不经查证就随便道听途说的行为,怎么能叫人信赖?
12、这个消息的来源非常可靠,并不是道听途说,请你务必重视。
13、如果你老是道听途说,迟早会失去大家的信任。
14、假如这有点儿道听途说而不是科学的味道,新的“快乐衡量专家们”将寻求其它准确计算、令人信服的证据。
15、们常常以为只要持之已恒地做一件大事就可以换来后人的歌功颂德。可这一切往往是道听途说罢了,真正的英雄是不会在乎别人的看法的。
16、这些话全是道听途说,没有任何根据。
17、这件事使他无言以对,因为道听途说的事不容置疑是不可信的,大家不要为这件事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18、道听途说的事情不能到处传播,否则可能会造成不良影响。
19、他道听途说的一些事情都是假的,害得我们都信以为真。
20、这里有个道听途说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印度职员,他需要将最近一次英国人口普查的统计结果输入电脑数据库。
21、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对于道听途说的事情要学会理智分析。
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的对立, 是德日刑法学领域的一对概念。日本刑法学者大谷实认为, 承认构成要件的独立机能, 以社会的一般观念为基础, 将构成要件进行类型性地把握的犯罪论, 即为形式的犯罪论, 与此相对的即是实质的犯罪论。[1]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的对立, 由来于刑事古典学派代表人物德国刑法学家贝林提出的构成要件理论之演变。贝林主张行为构成要件说, 坚持构成要件与法的价值判断相分离, 主张纯粹形式的、价值无涉的、记述的、客观的客观轮廓与指导形象, 不包含主观要素与规范要素。随着新古典体系、目的论体系的发展, 构成要件的内容也经历了由单纯的客观要素到包括主观要素的过程, 亦即构成要件逐步被实质化, 随即形成了违法类型说与违法有责类型说。即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要素从之前进行价值中立的解释只能进行形式的解释, 发展至要求对构成要件说明行为对法益的侵害与威胁, 即进行实质的解释。
可以说, 在德日刑法学领域, 形式犯罪论特指形式的构成要件论之犯罪论, 实质犯罪论特指实质的构成要件论之犯罪论, 自然,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分别对应于构成要件的形式解释与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两者之争本质上即是不同构成要件理论的一种比较过程, 事实上, 这也是德日刑法学领域不同类型的构成要件理论之比较。形式解释论者倡导回归刑事古典学派的主张, 无疑其希冀倡导“行为构成要件说”, 以行为的特征摆在最前面, 将行为人的特征摆在构成要件范围之外, 即先是行为该当构成要件, 具有刑事责任, 其次才是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这与违法类型说与违法有责类型说是对立的, 与苏联刑法学领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也是相对立的, 具体至我国刑法学领域的四要件理论体系, 也是有区别的。一言以蔽之, 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的比较, 事实上是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本质对垒所在。
二、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比较
所谓行为无价值, 是指对于与结果切断分离的行为本身的特征与样态所作的否定评价。其认为违法性的根据在于行为本身的样态 (反伦理性) 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恶性, 即行为本身恶是违法性的根据, 其与规范违反说相结合。
所谓结果无价值, 是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危险 (威胁) 所作的否定评价。其认为违法性的根据在于行为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的结果, 即结果恶才是违法性的根据, 其与法益侵害说相结合。[2]
可见, 无论是行为无价值还是结果无价值都是对违法性所作的评价, 亦即违法性层次所依据的理论依据。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对立与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是否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进言之, 形式解释论是否就是坚持所谓的行为无价值, 而实质解释论则是坚持了一种结果无价值呢?
有论者认为, 刑法中规定的“‘抽象危险犯’[3]但是对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博弈而言, 结合考察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 其确实是更多的考虑了行为无价值的立场。然而, 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是对行为违法性的一种价值判断过程, 而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是站在解释论的立场来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解读, 形式解释并非不进行实质判断;反之, 实质解释也并非不进行形式判断。两者的分歧仅仅是在产生不确定的判断结果或无法作出判断时, 是根据何种方式与标准来进行最后的衡量与取舍, 形式解释往往倾向于尊重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与逻辑判断, 强调行为本身的规范违反性特征, 注重人的违法观;而实质解释则往往倾向于采用实质立场对行为的违法性作出判断, 注重行为对法益侵害的结果或危险, 由此而言, 形式解释与注重规范违反的行为无价值具有一致性, 而实质解释则与注重法益侵害的结果无价值具有一致性。
不过, 这一问题是存在争议的, 陈兴良教授认为“这两种判断在刑法中都是必要的, 问题在于这两者之间的位阶关系如何处理。若将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限于不法理论 (即犯罪构成三阶层体系中的违法性层次, 笔者注) , 我是赞同结果无价值的。但如果在犯罪论领域, 基于对形式法治理念的认同, 则更应主张形式判断在刑法中的优越地位, 强调刑罚规范在犯罪认定中的重要性, 继而坚持一种规则功利主义。如此而言, 相对于实质刑法观, 我毋宁主张形式刑法观。”[4]于此, 形式解释与旨在对“违法性”提供理论根据的行为无价值并不具有完全对应性。不过对这一论述, 尚待进一步考证。可以说, 违法性的判断与抽象的、类型的事实判断的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本质上不同, 是一种具体的、非类型的价值判断, 因此实际上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都是一种实质违法性的判断, 自然两者都必须进行实质解释, 行为无价值坚持事前判断, 而结果无价值坚持事后判断;不过即使是事前判断也必须以法益侵害的有无、程度为核心, 同样必须考虑法益侵害的有无与程度, 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如在迷信犯的场合, 行为人使用扎泥草人、诅咒的方式等迷信手段而拟杀死他人的行为, 我国刑法学通说认为迷信犯虽然主观上具有犯罪意图, 但是客观上并没有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 自然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不宜作为犯罪处理。不过, 根据行为无价值, 强调行为本身及其所反映的主观恶性, 主张以行为发生时为判断时点, 坚持规范违反说, 这一结论仍有待反思。而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 以事后为判断时点, 将行为所造成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衡量, 则其行为因为不具有危险性, 因此不构成犯罪。形式解释坚持对行为类型及行为样态进行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 继而对其违法性判断进行实质判断, 正是坚持了一种行为无价值, 而实质解释主张对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坚持实质立场, 自然与结果无价值存在同质性, 可以说, 两者的争论本质上也是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一种比较。
三、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的比较
形式解释论者倡导规则功利主义, 不主张行为功利主义。规则功利主义有两个要素:一是相同情况作相同判断;二是判断的根据是规则。亦即好坏的标准不是具体、个别的判断, 而是根据规则的一般判断, 这种规则是现实的规则。那么如何对待规则呢?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会带来特殊情况之坏的效果时, 是否还要遵守规则呢?形式解释论者持赞成态度。在任何一个社会, 规则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规则就无法治, 因为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不过, 任何规则都可能存在例外情形, 在某些情况下, 遵守规则也会产生恶的效果。如果这种恶只是一种例外的恶, 那就不应该通过破坏行将有效的规则而避免这种恶, 而应将这种恶看作是遵守规则所不得不承受的代价。如重婚罪保护的是我国一夫一妻婚姻制度, 其前提当然是合法存在的登记婚姻, 但是如若前后两个, 甚至多个都是事实婚姻, 当然无法得到保护, 因为对一夫一妻婚姻制度及规则的制定与遵守, 就必然要默许部分例外情形的存在, 或者通过道德的力量进行调整, 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予以调整, 总之却不可能采用刑事法的方式予以规制, 因为其必须承认遵守刑事规则对重婚罪予以保护的本质与内涵, 放弃部分实质合理性。但是, 如果一种规则通常都会产生恶的结果, 那么这种规则就是恶的, 就应该修改规则。无论何种情形规则都必须得到遵守, 这种规则意识是整个法治建设所必需的根本之一部分, 这恰恰是法治所要求的。[5]
实质解释坚守行为功利主义, 依据行为自身所产生效果的好坏, 判断行为的正当与否。行为功利主义往往为了更好的后果, 可以放弃对日常行为准则的遵守, 以服从法益保护为目的。“规范”主张与追求普遍约束力, 而“价值”或“功利”则旨在选取更好的决断与判别。故以实质正义与价值判断为旨趣的实质正义主导下的实质解释意味着我们可能希望拥有更多的特殊规则, 更大程度地区别对待不同的群体, 以实现个案正义。总而言之,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论争, 透射着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的博弈, 事实上这与前述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的比较具有内在一致性。
四、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比较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争论, 实质上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比较与博弈。人们正是看到了封建法制实质的、不理性的特征, 才对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实现刑法的形式正义开始推崇, 倡导形式法治, 尤其是在我国封建传统文化影响深厚, 法治规则意识薄弱, 法治文化脆弱的情境下, 回归古典刑事法学派, 坚持形式刑法解释, 实现形式理性, 践行现代刑事法治, 一方面充分引导公民行为预测可能性与自由, 另一方面可建立稳定而有序的、有规则的一体遵守的社会生活条件, 最终实现形式法治, 林肯说, “我们要让法律成为这个国家的政治信仰”, 正是对形式法治的良佳解释。形式法治最重要的要求包括:1.普遍性, 即依法统治, 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法律。2.确定性, 即形式法治要求法律确定的规则不会因为一人一事而擅加更改, 进而为国民建立并保持大致确定的一个预期, 使公民个人或机构具有行为的可预测性, 进而保障国民行动的自由。3.自主性, 即要求法律自身的独立性与司法裁判的独立性两个方面。而这与形式解释主张的对构成要件进行形式的判断, 建立一套形式性、程序性制度安排, 为法律或法律体系设定一种形式上或程序上的明确的标准, 是一脉相承的, 具有同质性。可以说, 形式解释的目的就是旨在建立形式法治图景。
反观而视, 实质法治本质上主导着实质解释, 其主张的实质正义与价值判断的好恶, 尤其是实质法治以善法或正义的名义的抽象表达, 打破了人们刚建立起来的一点法律信仰, 在形式法治尚在起步阶段的萌芽状态时, 闪烁其词地追求更高一级的实质法治, 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亦难言妥当。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哈贝马斯言, “实质法治中的福利法之实施, 其本质目的是为个人尤其是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行使权利和自由以及维护尊严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基础, 但结果却造成了对私人自治的侵犯, 对个人自由的干预, 甚或侵犯, 以及对个体尊严的冒犯。[6]可以说, 实质解释极力主张的实质判断及其本身, 实际上正是实质法治的具体方法论。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的争论, 远观而视, 实际上正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法治类型的比较。
综上所述, 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之争, 实际上是形式犯罪论与实质犯罪论、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 (规范违反说与法益侵害说、社会危害性说) 、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四个方面的比较。
参考文献
[1][日].大谷实.刑法总论[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64.
[3]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80-182.
[4]张明楷, 陈兴良.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之辩[N].法制日报, 2010-03-24.
[5]陈兴良.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事实与理念之展开[J].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02) .
[6]艾四林.哈贝马斯对韦伯合理性理论的改造[J].求是学刊, 1994 (01) .
[7]黄文艺.为形式法治理论辩护——兼评<法治:理念与制度>[J].政法论坛, 2008 (01) .
[8]梁治平.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 2002.
首先是煲汤时,盐放多了怎么办?加水调淡?那是下策。陈太太告诉我,如果汤太成可以放几块豆腐或土豆,抑或几片番茄进汤内煲一会儿,就能将成味减轻,以上选择自然要看哪个能够协调原来的汤类。如果说以上几种方法和那煲汤都格格不入怎么办?不用担心,以下的方法就是百搭,又不会影响到原来的汤味,就是拿块布(煲汤布袋),放把洗;争的米同煲一会儿,汤的成味就能减轻,你的肾脏负荷也不会太重。
你是否对牛肉的烹调总是束手无策呢?李太太给我的小贴士如下:要把牛肉炒得嫩滑,首先把牛肉洗净,沿着肉的纹理切好,用油、生抽、生粉腌制一会儿,另一方面切开一个奇异果,榨出汁液备用。然后烧红锅再放油,记住热锅冷油,立即下肉快炒,看肉色变熟时,倒入奇异果汁炒匀就可上碟,牛肉就会又滑又软了,橡皮牛肉?no way!
另外,想炖牛肉炖得快、炖得烂的话,就用纱布包一小撮茶叶(平常泡一壶茶的分量)和牛肉同炖,不独肉快烂,而且味道更鲜美呢!
如我一样独居的朋友,相信鸡蛋一定是最佳选择,无论刮风、下雨,或不想外出时,只要家中有蛋的话,总不会饿着,若肯花点心思,更能够弄出美味来,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煮鸡蛋防蛋壳裂开,先在煮蛋水中放点醋,或加点盐,蛋煮3分钟,再在锅中煽2分钟,美味的糖心蛋就完成了。煎蛋时在平底锅放足油,油微热打蛋,让蛋慢慢变熟,外观美又不粘锅。炒蛋时加几滴醋炒出的蛋特别松软味香,又或做炒蛋的话,打蛋时加点牛奶,炒出的蛋就分外滑,而想煎荷包蛋的蛋黄又黄又嫩,就在蛋黄即将凝固之前洒一点冷水就可以了。
有一次他带着学生们在街上走着,遇到了一个爱说空话的毛空。
毛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不相信,说:“这不可能。”
这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三只鸭子吧。”
艾子摇摇头,还是不相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次的增加鸭子的数量,一只加到10只。
艾子便说:“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
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十仗宽十仗长。”
艾子听了说道:“哪儿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二十仗长吧。”
艾子忍不住连声问道:“世界上哪有十仗长十仗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向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呀。”
道:道路。途:路途。道听:在路上听来的言说。道听途说是一种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而这种行为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不仅是道听途说,而且四处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传说,以此作为生活的乐趣,实乃卑鄙之小人。先秦·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二、道听途说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人名曰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毛空的人。
毛空向艾子说:“有一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100个蛋。”
“这不可能!”艾子说。
爱说空话的人说:“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100个蛋。”
艾子说:“这也不可能。”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大概是3只鸭子吧。”
艾子还是不信。
爱说空话的人便一次又一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10只。
艾子便说:“你把鸭蛋的数目减少一些不行吗?”
爱说空话的人说:“那不行!宁增不减。”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又向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有10丈宽,10丈长。”
艾子听了说:“哪有这事,不可能的。”
爱说空话的人又说:“那大概有20丈长吧。”
艾子忍不住问道:“世上哪有10丈长、10丈宽的肉呢?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什么地方?你见过吗?你刚才说的鸭子又是哪一家的?”
这个爱说空话的人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意思是:孔子说:“从道途中听了没有根据的话而乱传,是很不道德的。”
三、道听途说成语造句
1、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2、一切要用事实说话,切不可道听途说。
3、道听途说的消息往往是不可靠的。
4、文人读武事,大都纸上谈兵;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5、请别轻易相信道听途说的消息。
6、我相信谣言止于智者,所以对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千万别添油加醋!
7、我们说话必须言必有据,千万别道听途说。
8、根据道听途说而下结论是极不负责的态度。
9、谣言止于智者,像这种道听途说的话,为何要相信?
10、这些未经查证的新闻,跟道听途说的谣言有什么两样。
11、我们不该轻信那些道听途说来的东西,而应该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
12、这个消息的来源非常可靠,并不是道听途说[],请你务必重视。
13、你别听他道听途说,事实真相并非如此。
14、对于这事,我也是道听途说,姑妄言之,真实情况则有待查证。
15、道听途说的谣言,让每个人都感到很困惑。
16、他道听途说的一些事情都是假的,害得我们都信以为真。
17、为了不受直觉和道听途说来的证据的左右,求助于数据总不会错。
18、这些人平时最喜欢道听途说,唯恐天下不乱。
19、东张西望,道听途说,绝然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shí zì lù kǒu]
(~儿)两条路纵横交叉的地方,比喻在重大问题上需要对去向作出选择的境地:处在人生的~,他将何去何从呢?
心直口快
[xīn zhí kǒu kuài]
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脱口而出
[tuō kǒu ér chū]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
目瞪口呆
[mù dèng kǒu dāi]
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口是心非
[kǒu shì xīn fēi]
指嘴里说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矢口否认
[shǐ kǒu fǒu rèn]
一口咬定,完全不承认。矢:发誓。
口若悬河
[kǒu ruò xuán hé]
形容口才好,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晋书·郭象传》:“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异口同声
[yì kǒu tóng shēng]
大家说的完全一致。《宋书·庾炳之传》:“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有口皆碑
[yǒu kǒu jiē bēi]
比喻人人称赞。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碑:记载功绩的石碑。
脍炙人口
[kuài zhì rén kǒu]
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宣和书谱》卷一○:“(韩偓)所著歌诗颇多,其间绮丽得意者数百篇,往往脍炙人口。” 炙(zhì):烤肉。
金口玉言
[jīn kǒu yù yán]
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来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
口干舌燥
[kǒu gān shé zào]
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众口铄金
[zhòng kǒu shuò jīn]
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后也指人多口杂,能混淆是非。铄(shuò):熔化。
赞不绝口
[zàn bù jué kǒu]
[liǎng miàn sān dāo]
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单刀直入
[dān dāo zhí rù]
《景德传灯录》卷一二:“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原来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精进。后多用来比喻直截了当。
千刀万剐
[qiān dāo wàn guǎ]
剐:割肉离骨。一刀一刀将罪犯身上的肉割下处死。形容罪恶重大,死也不能抵罪。
刀光剑影
[dāo guāng jiàn yǐng]
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真刀真枪
[zhēn dāo zhēn qiāng]
1.真实的刀枪。
笑里藏刀
[xiào lǐ cáng dāo]
形容对人表面温和,心里阴险毒辣。
刀山火海
[dāo shān huǒ hǎi]
比喻非常艰险和困难的地方。也说火海刀山。
心如刀割
[xīn rú dāo gē]
内心痛苦得像刀割一样。
一刀两断
[yī dāo liǎng duàn]
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宝刀未老
[bǎo dāo wèi lǎo]
形容人到老年还依然威猛,不减当年。
牛刀小试
[niú dāo xiǎo shì]
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见〖割鸡焉用牛刀〗。
借刀杀人
[jiè dāo shā rén]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助或利用别人去害人。
单刀赴会
[dān dāo fù huì]
单刀:一把刀,指一个人。原指蜀将关羽只带一口刀和少数随从赴东吴宴会。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有赞扬赴会者的智略和胆识之意。
两肋插刀
[liǎng lèi chā dāo]
两边肋骨插上刀,表示不怕死。比喻承担极大的牺牲。
刀枪不入
[dāo qiāng bù rù]
原义是刀杀不进枪刺不死。比喻一个人的思想僵化,批评、鼓励都不起作用。
带刀字的成语接龙
刀山火海
海誓山盟
盟山誓海
海沸江翻
翻然改进
进善退恶
恶衣菲食
食不餬口
口若悬河
河倾月落
落落大方
[zì qǔ miè wáng]
所作所为把自己引上绝路。
大义灭亲
[dà yì miè qīn]
《左传·隐公·四年》记载,卫国大夫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同谋弑桓公,后来石碏杀掉石厚,《左传》称赞石碏的`行动为“大义灭亲”。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对为非作恶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制裁。
不可磨灭
[bù kě mó miè]
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灰飞烟灭
[huī fēi yān miè]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灭绝人性
[miè jué rén xìng]
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
天诛地灭
[tiān zhū dì miè]
(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诛(zhū):杀。
灭顶之灾
[miè dǐng zhī zāi]
比喻毁灭性的灾难。
自生自灭
[zì shēng zì miè]
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
杀人灭口
[shā rén miè kǒu]
杀害证人以毁灭口供。
毁不灭性
[huǐ bù miè xìng]
儒家丧制。指居丧哀毁,但不应因此丧生。
以义灭身
[yǐ yì miè shēn]
灭身:牺牲生命。为追求道义而牺牲性命。
带灭字的成语接龙
灭绝人性
性命交关
关门大吉
吉祥止止
止于至善
善贾而沽
沽名钓誉
誉不绝口
口蜜腹剑
剑戟森森
森罗万象
象箸玉杯
杯弓蛇影
影影绰绰
绰约多姿
乌白马角: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问羊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蜗行牛步:蜗牛爬行,老牛慢走。比喻行动或进展极慢。
畏敌如虎: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为虎傅翼:傅:通“附”;翼:翅膀。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问牛知马: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梧鼠技穷:梧鼠:即“鼯鼠”,为鼣鼠之误。比喻才能有限。
亡羊补牢: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为虎作伥: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闻鸡起舞: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五马分尸: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瓮里醯鸡:比喻见闻狭隘的人。
为虎添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乌飞兔走: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委肉虎蹊:委:抛弃;蹊:小路。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比喻处境危险,灾祸即将到来。
卧虎藏龙:指隐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也指隐藏不露的人才。
亡羊之叹: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为蛇画足:《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后以“
为蛇添足:见“为蛇画足”。
文君司马: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在宴席上以琴音挑动临邛富商卓王孙寡居的女儿卓文君;文君夜奔相如,与之结为夫妇。卓王孙不认这门亲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开了个酒馆,文君当炉卖酒,相如穿着犊鼻裤与奴仆一道洗器皿,卓王孙感到耻辱,才被迫认亲。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人用
握蛇骑虎:比喻处境极其险恶。
乌踆兔走:指日月运行。兔,传说中的月中玉兔。借指月亮。
舞刀跃马:挥舞刀枪,纵跃战马。比喻奋勇作战。
舞凤飞龙:犹龙飞凤舞。气势奔放雄壮的样子。
五花杀马: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梧鼠五技:比喻才能虽多不精。
梧鼠之技:同“梧鼠五技”。
乌头白,马生角:比喻不可能出现的事。
乌头马角:同“乌白马角”。
乌焉成马:指文字因形体相似而转写错误。
替罪羊: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陶犬瓦鸡: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鸡。比喻徒具形式而无实用的东西。
贪蛇忘尾: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果。
脱缰之马:比喻没有了约束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谈虎色变:色:脸色。原指被老虎咬过的人才真正知道虎的厉害。后比喻一提到自己害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
土鸡瓦犬:用泥捏的鸡,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的东西。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屠所牛羊: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土龙刍狗:泥土捏的龙,稻草扎的狗。比喻名不副实。
偷鸡不着蚀把米:俗语。鸡没有偷到,反而损失了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
偷狗戏鸡:比喻不务正业。
童牛角马:童牛:没有角的牛;角马:长角的马。比喻不伦不类的东西。也比喻违反常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
天马行空: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兔死狗烹: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屠龙之技:屠:宰杀。宰杀蛟龙的技能。比喻技术虽高,但无实用。
兔起鹘落: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土牛木马:泥塑的牛,木做的马。比喻没有实用的东西。
投畀豺虎:畀:给与。原指那种好搬弄是非的人,要把他扔出去喂豺狼虎豹。形容人民群众对坏人的愤恨。
兔丝燕麦:兔丝:菟丝子。菟丝不是丝,燕麦不是麦。比喻有名无实。
兔起凫举:凫:野鸭。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痛饮黄龙: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
偷鸡摸狗:指偷窃的行为。也指不正经的勾当。
投鼠忌器:投:用东西去掷;忌:怕,有所顾虑。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天粟马角:天雨粟,马生角。谓不可能实现的事。
铁马金戈:①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②谓战事,兵事。
铜围铁马:比喻坚固的阵势。
偷鸡盗狗:见“偷鸡摸狗”。
投鼠之忌:见“投鼠忌器”。
土鸡瓦狗:见“土鸡瓦犬”。
兔角龟毛:兔生角,龟长毛。都是没有的事。比喻有名无实。
兔角牛翼:兔不生角,牛不长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兔葵燕麦:形容景象荒凉。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屠龙之伎:比喻虽有很高造诣却不切实用的技能。
兔起乌沉:谓月出日落。
兔缺乌沉:犹兔走乌飞。
兔死凫举: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兔死犬饥: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兔头麞脑: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兔走鹘落:见“兔起鹘落”。
兔走乌飞:乌:古代传说日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金乌;兔:古代传说中月中有玉兔,故称月亮为玉兔。形容光阴迅速流逝。
[为民请命] wèi mín qǐng mìng
请命:请示保全生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为民父母] wéi mín fù mǔ
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为民除害] wèi mín chú hài
替百姓除祸害。
[食为民天] shí wéi mín tiān
指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为国为民] wéi guó wéi mín
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削职为民] xuē zhí wéi mín
撤掉官职,降为平民。
[民以食为天] mín yǐ shí wéi tiān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邦以民为本] bāng yǐ mín wéi běn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妨害。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哀鸿遍野: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流离失所的农民。比喻残酷统治下到处都是呻吟呼号的农民。
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安土重迁:重迁,把搬迁看得很重。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为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安步当车:安,安详,不慌不忙;步,行行;当,当作。古代贵族出外都要乘车,因此用安步当车称人能安贫守贱。现在多用于表示不乘车而从容步行。
安贫乐道:安贫,安于贫困;乐道,以守道为乐。处于贫困境地,仍以守道为乐。这是儒家提倡的态度。
安身立命: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安之若素:安,心安;之,文言代词,代人或事;素,平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错误的言论和行为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
按部就班:部、班,就是门类、秩序;就,归于。原来指写文章结构安排得当,造句、选词合乎规范。现在指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做事。有时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闯劲。
按图索骥:索,寻找;骥,好马。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教条,现在也指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暗渡陈仓:指称作战时在正面迷惑敌人,在侧面突然袭击的策略;还用以比喻暗中进行的活动(多指男女间不正常的行径)
黯然销魂:黯然,心情沮丧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了躯壳。心情沮丧得好象失去了灵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或愁苦。
嗷嗷待哺: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养。形容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天灾人祸人民群众受饿的惨状。
白驹过隙:白驹,原来指骏马,后来指曰影;隙,空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见于《庄子•知北游》)。
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风俗故事,后来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泛称记载逸闻琐事的作品为稗官野史。
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的依托。后来表示思想情感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无聊。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原指马陆这种虫子被切断致死后仍然蠕动的现象(《本草纲目•马陆》:弘景曰:‘此虫甚多,寸寸断之,亦便寸行。故《鲁连子》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用来比喻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势力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抱残守缺:抱,坚持不放。守住陈旧、残破的东西,不肯放弃。原来比喻泥古守旧,现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抱薪救火:薪,柴。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灾害,反而使灾害扩大。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搏虎;冯河,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
暴戾恣睢:暴戾,凶狠残暴;恣睢,放纵,任意干坏事。(注意读音)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原来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后来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的境界。后来泛用以鼓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坂上走丸:坂,斜坡;走,快跑,指很快的滚动;丸,弹丸。形容形势发展很快,就象斜坡上滚弹丸一样。
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意思是要学得切实。现在多用于形容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辟,读bi(四声)
陈言务去: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多指写作时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新。
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完成了。
闭门造车:原来是按同意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用起来自然合辙。后人反其意用之,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问题。
敝帚千金:敝,破旧。自家的一把破扫帚,却把它看得价值千金。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非常珍视。注意“敝”的写法。
筚路蓝缕: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后来形容创业的艰辛。
别出机杼:机杼,织布机,这里比喻作文的命意构思。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开辟新路。
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比喻地势险要。
不逞之徒:不逞,不如意,欲望没能满足。以后就称犯法或捣乱闹事的人为不逞之徒。
不齿于人类:齿,并列。
不经之谈: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形容荒唐无根据的话。
不孚众望:孚,信服。没有使群众(众望)信服。
不刊之论:刊,消除,删改。形容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不速之客:速,邀请。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指意想不到的客人。
不肖子孙:不肖,不像,不贤。指不能继承祖、父事业或违背祖、父遗志的子孙。Xiao4
不一而足:足,充足,足够。意思是不能因其一件事而满足。后来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不止出现一次。
不虞之事:虞,预料。没有料想到的事。
不容置喙:置,安放;喙(Hui4),嘴。不许插嘴。
不胫而走:胫,小腿;走,快跑。没有腿而跑得很快。比喻事物不待推行,就迅速的传播、流行。
不修边幅: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仪表、衣着、生活作风。原来形容为人不拘小节,后来也形容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不易之论:易,更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不足为训:训,法则。不值得作为遵循或效法的法则。
步人后尘:后尘,走路时后面扬起的尘土。跟在别人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别人,走上别人走过的老路。
惨淡经营:惨淡,费尽心思;经营,谋划并从事某项事情。形容费尽心思于谋划和从事某项事情。
沧海横流:沧海,指大海;横流,指水向四方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沧海桑田:大海变作桑田,桑田变作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得跟野草一样。指反动统治阶级轻视人命,任意杀戮。
城下之盟:因敌人兵临城下,而被迫签定的屈辱性的条约。
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萃,草丛生的样子。形容品德、才能超出一般的人。
从善如登:表示做好事很不容易。
差强人意:差,稍微,比较;强,振奋。原来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现在表示大体上能够使人满意。
沧海一粟:大海中的一粒谷子,表示非常的渺小。
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者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
瞠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迫或惊呆的样子。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殃,灾祸;池,护城河。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良莠不齐:良,善良,指好人;莠,恶草,比喻坏人。指好人坏人都有,夹杂在一起。(莠:狗尾草,比喻品质坏的人)。
诚惶诚恐:惶,害怕。原来是封建臣子对君王上奏的套语,表示尊敬、服从,又恐惧不安。现在用来形容尊敬、服从或不安的样子。带有贬义。
充耳不闻:充,堵塞。塞住耳朵不听。形容存心不听别人的话。
抽薪止沸:抽去锅下的柴草来停止锅里开水的沸腾,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釜底抽薪(扬汤止沸:比喻方法不彻底。)
出水芙蓉:原来比喻诗歌写得清新,后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吹毛求疵:求,寻找;疵,小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错误。
春风化雨:能长养万物的风和雨。后用来指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常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春秋笔法:孔丘修订《春秋》语句中含有褒贬。后人就指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大而无当:虽然很大,但不实用。
大方之家:大方,大道理,引申为见识广博。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的人。
大放厥词:厥,其,代词,他的。现在指大发议论,多是贬义。
唇齿相依: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不能离开。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唇亡齿寒: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厉害共同。
大腹便便:腹,肚子;便便,肥大的样子。肚子肥大,多形容孕妇和剥削者。
大相径庭:劲挺,相差很大。形容彼此相去很远。
大巧若拙。真正灵巧的人,不自己炫耀,表面好象很笨拙。读音zhuo1
待价而沽:沽,出卖。等待高价出售。旧时比喻某些人等待时机出来作官。
戴月披星:形容早出晚归,也形容不分昼夜地走路或在野外辛勤的劳作。
箪食壶浆:箪,古代盛饭的竹器;食,食物。古时候老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老欢迎他们所拥护的军队。后来用此形容军队受欢迎的情况。读音si4
箪食瓢饮:一箪的食物,一瓢的饮料。古代指贫苦的生活。读音si4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高深的地步。也写作升堂入室。
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透彻深刻,就像看火一样。
大快人心:使人们的心里非常痛快。常用以指坏人坏事受到应得的惩罚或打击。
殚精竭虑:耗尽精力,费尽心思。竭,用尽;虑,思索。
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地。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
多事之秋:秋,年岁,时候。事变很多的时期。形容国家不安定。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惧的声音。原来形容说话伤人,令人难受。现在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也指形势发展很快,促使人努力赶上。
咄咄怪事:咄咄,叹词,表示惊诧。用来形容使人惊讶的怪事。
豆蔻年华:旧时指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东施效颦:比喻不知道别人好在哪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胡乱去学。
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严肃不易接近的样子。形容外貌严肃正经。现多用贬义。
道路以目:旧时形容社会的黑暗和同志者的暴虐。
尔虞我诈:尔,你;虞,欺骗;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互相玩弄手段。
耳鬓厮磨:鬓,面颊两边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指小儿女的相爱。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耳濡目染:濡,沾湿;染,浸渍。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指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猜你喜欢
更多-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