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历地政课堂地理答疑【答题技巧】高考地理综合题之地理过程类

【答题技巧】高考地理综合题之地理过程类

更新:2025-02-19 05:50:48编辑:admin归类:地理答疑人气:40

地理过程类
命题特点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0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典例示范


(2019·攀枝花市12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
材料二 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解析】
(1)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尝试应用


1.(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祁连山脉位于我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发育有现代冰川,近百年来,冰川处于退缩阶段。图1为祁连山冰川朝向玫瑰图(离中心点越远,数值越大)。
材料二:早在1960年我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时,就发现珠峰北坡的许多冰川谷里昼夜盛行下山的南风,这就是“冰川风”。珠峰北坡的冰川风十分强劲,在冰川中部,平均风速达3米/秒,最大可达10米/秒。但与珠峰不同,祁连山北坡的冰川风夜间明显且白天有短暂消失。下图为冰川风形成示意图。


(1)描述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特征。
(2)分析珠穆朗玛峰北侧冰川风的形成过程。
(3)与珠峰不同,祁连山北坡的冰川风夜间明显且白天有短暂消失,试分析原因。
(4)推测冰川风势力最强盛的季节,并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与解析】
1.(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
(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2.【答案】(1)总体上分布不均,北坡冰川面积和条数远多于南坡;东北坡最多,东南坡最少。

(2)冰川下垫面为冰雪,温度比同海拔高度的大气低;冰川上空气受冷下沉,形成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下山风。

(3)冰川风的强弱与冰川面积相关。与珠峰相比,祁连山海拔更低,冰川规模较小,冰川风相对较弱;同时冰川风与山风方向相同,与谷风方向相反,因此冰川风还会受到山谷风的影响,夜间冰川风与山风叠加表现明显;白天受到谷风的削减甚至抵消,出现短暂的消失。

(4)夏季。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气温高;冰川与同海拔大气温差大,冰川风势力最强盛。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祁连山现代冰川分布不均,北坡冰川的面积和条数明显高于南坡;其中东北坡的面积最大、条数最多;南坡的条数最少。

(2)冰川下垫面为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吸收弱,温度比同海拔高度的大气低;根据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冰川上空气受冷下沉,同海拔大气空气温度高上升,产生热力环流,从山上向山下形成沿着冰川表面向下吹的下山风。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川风的强弱与冰川的面积大致呈正相关。与珠峰相比,祁连山的海拔较低,冰川的条数和面积都较小,冰川风的强度较弱;冰川风由高海拔吹向低海拔,与山谷风中的山风风向一致,与谷风风向相反,冰川风受山谷风的影响较大;夜间,山谷风为山风,会加强冰川风,使得冰川风较明显;白天,山谷风为谷风,会削弱冰川风,甚至导致有的时段冰川风短暂消失。

(4)冰川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是由于冷热不均形成的大气运动,而温差是形成热力环流的主要原因,不同季节温差不同,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昼长,地面气温高,相对应的高空空气气温也高,冰川表面覆盖冰雪,反射太阳辐射,自身吸热明显,与同海拔大气温差大,形成的热力环流强度最大,冰川风势力最强盛。


——干货满满,持续发送——

整理不易,希望大家点点关注,多多转发。

后续内容更精彩!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英语过去分词若干疑难问题综合分析 —— 兼答过去分词的迷惑与疑难(二) ,(接续) 心怀感恩用英语怎么说 、详细解析、例名、词源

猜你喜欢

更多
  •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