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账实操

轻松搞定会计分录!只要这3大点!

 2020-03-17

  初学会计的考生,首次碰到会计分录的时候,估计是两眼发黑,脑中只有三个字:这是啥?

  会计分录,是对每项经济业务列示出应借、应贷的账户名称(科目)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会计分录由应借应贷方向、相互对应的科目及其金额三个要素构成。

  1会计分录按照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分为简单会计分录和复合会计分录。即会计分录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果不懂,请继续往下看。

  借贷记账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在清朝末期的光绪年间从日本传入中国。

  在各种复式记账法中,借贷记账法是产生最早,并在当今世界各国应用最广泛、最科学的记账方法。

  目前,我国的企业、事业单位会计记账都采用借贷记账法。

  2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对每一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全面进行记录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账符号

  记账符号反映的是各种经济业务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借”和“贷”是抽象的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用以指明记账的增减方向、账户之间的对应关系和账户余额的性质等。

  而与这两个文字的字义及其在会计史上的最初含义无关,不可望文生义。“借”和“贷”是会计的专门术语,并已经成为通用的国际商业语言。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借 debits the destination account is debited 去向

  贷 creditsthe source account for the transaction is credited

  (二)“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

  “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都具有增加和减少的双重含义。“借”和“贷”何时为增加、何时为减少,必须结合账户的具体性质才能准确说明。

  资产类,费用类是“借”增“贷”减,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是“借”减“贷”增。

  根据会计等式“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可知,“借”和“贷”这两个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

  二、账户设置

  在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设置基本上可分为资产(包括费用)类和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包括收入)类两大类别。资产类账户的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借方余额(账户余额一般在增加方,下同)。

  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借方余额=期初借方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货方发生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一般为贷方余额。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公式为:期末货方余额=期初货方余额+本期货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

  【双重性质账户的结构如下:】

  由于“借”、“贷”记账符号对会计等式两方的会计要素规定了增减相反的含义,因此,可以设置既有资产性质的账户,又有负债性质的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比如,“收账应款”和“预收账款”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也可以合并为一个账户。

  双重性质账户的性质不是固定的,应根据账户余额的方向来判断。如果余额在借方就是资产类账户,如果余额在贷方就可确认为权益类账户。具有双重性质的账户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账户的性质仍是固定的。

  三、记账规则

  记账规则,是指运用记账方法正确记录会计事项时必须遵守的规律。记账规则是记账的依据,也是对账的依据。

  (一)记账规则的内容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二)记账规则的应用

  记账规则也称为借贷平衡原理,可以检验会计分录、过账、结账等一系列会计处理的正确性。以编制会计分录为例说明记账规则的应用。

  1、会计分录的格式

  记账凭证中最主要的内容是会计分录。所谓的会计分录,就是指对某项经济业务应记人账户的名称、借贷方向和增减金额多少的记录。会计分录是记账凭证的简化形式,有时也被称为“记账公式”。

  会计分录的一般格式是:

  借:现金 1 000

  贷:银行存款 1 000

  2、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按所涉及账户的多少,可分为简单分录和复合分录两种。简单分录为一借一贷,复合分录为一借多贷,多借一贷,多借多贷。

  采用借贷记账法,根据记账规则登记每项经济业务时,在有关账户之间就发生了应借应贷的相互关系,账户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叫做账户的对应关系。发生对应关系的账户,叫做对应账户。

  简单分录只涉及两个账户,复合分录涉及两个以上的账户。实际上,复合分录是由若干个简单分录合并组成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借贷记账法的难点是,“借”和“贷”不能单一地表示账户内容的增加和减少。

  其实,这个难点并不难克服,只要能熟记“借”和“贷”所表示的增减含义,再进行适量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就完全可以掌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分享到

焚题库

智能题库APP,学习事半功倍

  • 每日一练

    每日10题 天天一练

  • 章节练习

    章节梳理 脉络清晰

  • 模拟试卷

    全真模拟 命中率高

  • 历年真题

    真题试卷 自我评估

相关推荐

选择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