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3S”技术高考地理考点+十大热点问题答题技巧
“3S”技术究竟是什么?所谓的3S实际上就是指以上三个含有S的英文单词,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下面就为大家一一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3S技术指的是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简称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简称GPS)的统称。
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今天,小童地理跟大家分享高考地理中非常重要的技术——3S技术。你可能对这个名词有些陌生,但它却在地理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3S技术的概念。3S技术是由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成的一种高效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能够获取、处理和分析各种地理数据,从而提供全面而准确的地理信息。
遥感技术是3S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卫星以及航空和地面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数据,例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气候和水资源等。遥感技术的应用让我们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地球上发生的变化,例如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和城市发展等。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可以说,地理信息系统(GIS)是3S技术的“大脑”。GIS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将各种地理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空间数据库中,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通过GIS,我们可以创建地图、模拟自然灾害、规划城市和资源管理等。它不仅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还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发展。
全球定位系统(GPS)则是3S技术的“眼睛”。通过使用卫星信号,GPS能够精确测量地球上任何一个点的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它在定位导航、交通管理、地震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日常出行还是探险旅行,GPS都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带领我们到达目的地。
3S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在环境保护、灾害预防、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通过遥感技术监测大气和水资源污染情况,通过GIS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在灾害预防方面,通过3S技术的综合应用,我们可以及早预警、评估和应对自然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S技术的出现为地理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环境,规划城市,提高生活质量。
(一)热点考点
复习时建议大家重点在于理解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联系;在信息呈现方面,材料丰富厚重,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结合紧密。
(二)备考注重事项
1、查缺补漏,夯实基础。重新回归教材,查缺补漏,把曾经整理过的基础知识资料结合教材再次复习、记忆。同时利用各地的模拟试题保持一定的训练量,建议每周地理单科及文综练习各做一套,以保持题感及提高实战能力。
2、侧重主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以专题为主,构建一个前后联系、主干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要回归课本,结合考纲,反思做过的习题和考试。学会做题、学会分析、学会自己总结。要对前期做过的、考过的、同一类问题进行归纳、比较、分析、总结,形成一定思维模式和答题的“基本公式”。
3、关注热点,知识迁移。地理学科测试的特征之一就是题目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很多题目以热点、焦点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在关注热点时,不能只停留在热点本身,而是要看到热点问题背后的地理原理,进行教材知识的迁移运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世界热点区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设题的重要素材。热点区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能和中学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有机结合的热点事件发生地区;二是长效热点区域。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地理“钟情”的世界区域,谈谈备考过程中的应对方法和策略。
一、热点区域
【热点综述】
世界的长效热点区域,包括中东、巴尔干地区、北非、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南亚、东南亚、中亚、墨西哥湾、孟加拉湾、极地地区等。这些区域主要是当前世界的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经济合作区等。
分析热点地区地理条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优越的地理区位。如中东地区有“两洋、三洲、五海之地”之称,苏伊士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上捷径,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日本海上生命线”等。
(2)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北极周边国家对北极地区的主权之争,其目的是占有北冰洋海底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3)复杂的人文环境和历史遗留问题。如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及各大宗教的不同派系之间的矛盾,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之间的矛盾。巴勒斯坦地区、朝鲜半岛、克什米尔地区等基本都与历史遗留问题有关。
【命题预测】
2022年高考可能会以区域热点事件为命题素材,考查空间定位、区域特征、生产活动等。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设题考点】
1.中东地区
(1)考查该区域的海峡、运河的咽喉地位(如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
(2)考查中东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及其农业发展特点等。
2.东南亚地区
(1)结合东南亚地区地形、气候、河流等资料,考查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及地质作用,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河流水文特征及水旱灾害等。
(2)结合东南亚农作物分布和矿产分布,考查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等。
(3)以新加坡等国家为例,考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口问题及措施。
(4)结合国际产业转移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素材,考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的原因和意义、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3.亚太地区
钓鱼岛问题,东海、南海问题都是热点。主要考点涉及领海的地理位置、海底和海岸带地形、海洋权益、海洋资源开发(尤其是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等。如考查我国钓鱼岛主权与资源、战略价值等。
4.极地地区
(1)考查两极地区的范围、气候、生物、资源。
(2)考查我国极地科考活动和建立的科考站(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北极的黄河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转载请注明
(3)考查“西北航道”通航的地理意义。
二、热点国家
【热点综述】
热点国家包括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对热点国家的复习应分三个层次。
(1)识记: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2)理解:影响这些国家地理特征形成的因素等。
(3)应用:结合图文资料,分析不同国家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命题预测】
2020年高考可能会运用大比例尺区域图考查某个国家局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侧重于对地形、气候、河流、资源和产业活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考查。
【设题考点】
1.日本 (1)日本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2)日本产业转移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
2.印度 (1)印度的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印度麻纺织工业和棉纺织工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及其成因。(3)班加罗尔发展电子工业的区位条件。
3.澳大利亚 (1)说明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并分析热带沙漠气候直逼西海岸的原因。(2)分析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模式的利弊。(3)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4.俄罗斯 (1)分析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对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依据俄罗斯的地形、气候、资源分布特点,分析其工业发展及交通运输布局特点。
5.美国 (1)美国的主要农业带分布特点及发展条件是什么?(2)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位条件。
6.巴西 (1)亚马孙平原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2)简述巴西热带雨林的作用、破坏的原因、造成的危害等。(3)亚马孙河航运并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析巴西人口、城市和经济分布的特点。
三、战略资源丰富区和海陆交通枢纽区
【热点综述】
世界上战略资源丰富区对全球经济和未来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如海湾地区、北冰洋、南极洲等。海陆交通枢纽区,如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好望角、土耳其海峡、亚欧大陆桥等,往往关系到能源的输送、国际贸易联系。
【命题预测】
2020年高考对战略资源丰富区的考查可能会以这些区域的地理简图为信息载体,考查资源的分布特点、重要意义等。
【设题考点】
1.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
(1)石油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2)海湾地区石油输出的路线等。
2.重要的海峡和运河。如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土耳其海峡等沟通的海域、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等。
3.洲际陆桥运输——第一亚欧大陆桥和第二亚欧大陆桥。(1)大陆桥的起止点,经过的主要国家或地形区。(2)大陆桥的意义。
四、生态环境破坏区
【热点综述】
高考常考的生态环境破坏区有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区,世界三大酸雨区(欧洲西部酸雨区、北美酸雨区、中国南方酸雨区)等。其考查核心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与发展问题等。
【命题预测】
2020年高考可能会以区域地图为载体,用图表、文字等资料呈现相关信息,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以及其成因、危害、解决措施等。
【设题考点】
1.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破坏。
(1)森林的生态效益和雨林的环境效应分别有哪些?
(2)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土壤贫瘠、生态难以恢复等)。
(3)亚马孙雨林遭破坏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以及具体的开发表现。
(4)亚马孙雨林的前途是“保护性开发”,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具体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2.世界三大酸雨区。
(1)考查酸雨的成因,如考查我国华中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地区的原因等。
(2)考查酸雨的主要危害,如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等。
(3)考查酸雨的防治措施(如国际合作共同采取对策,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等)。
地理十大热点问题答题技巧
1.某地区地理位置的描述
半球位置: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描述其所在温度带、中低高纬度
海陆位置:东西南北中靠、濒、临、接XXXXXX地区
相对位置:位于某地区的某个地理方位
2.气候特征的描述
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1)首先找出最冷月或最热月、找出降水量最多或最少的月份(季节)。依据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常用描述语言有:夏季高温或凉爽、冬季寒冷或温和、全年炎热、全年严寒、全年温和等。
(2)依据降水量柱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降水量年变化大致有:夏季多雨、冬季多雨、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全年湿润。注意少雨与干燥意思相近。
(3)归纳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时间(季节) + 气温特点 + 降水特点
四种热带气候的分布及其显著特征
两种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显著特征
三种温带气候分布及特点
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分布及特点
3.分析影响气候因素的方法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4.地形特征的描述
(1)地形类型多样或单一,以某种(几种)地形为主
(2)地势起伏状况(大、小),哪里高,哪里低
(3)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主要的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5.分析某地的发展条件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自然条件包括:地、气、水、土、生。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交、劳、科、政。
(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数量 5.科技(基因、保鲜、冷藏等)6.工业基础
(2)分析某一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
(3)工业区发展的条件:
自然条件:①矿产资源、②能源、③水运与水能、④土地资源、⑤生物资源
经济因素: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6.分析城市分布方法(聚落)
城市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的地区
7.地质灾害的成因分析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火山、地震:位于板块边界类型、火山地震带
(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①地形因素(地形陡峻)②地质因素(如断裂发育岩性破碎)③植被因素④气候因素 (如夏季多暴雨)
8.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及其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有关
(6)凌汛(取决于所在纬度和流向)
(7)补给类型:雨水、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等
9.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2)水文特征(3)降水特征(降水量、时长、强度)(4)气候异常(普降暴雨,降水比常年偏多,例如“百年不遇”)
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乱砍乱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能力降低;植物涵养水源、调节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蓄洪峰能力下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10.缺水(旱灾)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特征(降水和蒸发);2.河流和湖泊分布;3.农作物需水季节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工农业);2.利用方式(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
(2)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等。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财营网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授权事宜、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